《湖北工建》三书:流动三线建设者的生命史
近年来,三线建设成为党史、国史研究的热点话题。但既有研究存在着问题意识缺乏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者们对三线建设的理解存在着同质化的路径依赖,未能自觉扩充研究论域,丰富三线建设历史面相。流动三线建设者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参与方,理应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
2022-202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刚毅教授与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郭迪明主编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史丛书”出版了《攻坚之路——湖北工建七十年发展历程研究(1950—2020)》《城市印记——湖北工建七十年建设实践及其对地区的影响》《良匠开物——湖北工建“102”时期三线建设工程实录》。
《攻坚之路》记录了湖北工建及其前身——负责二汽和十堰建设的“102工程指挥部”在包头建设156项工程、十堰建设二汽、改革开放后艰难转型的历史过程。
《城市印记》反映了基建单位对新中国工业城市的塑造。包头是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模式在我国的实践,形成了“一市两城、带状组团、干道连接、绿色相隔”的“包头模式”。三线建设时期,十堰建市方针是“城市为二汽服务,城建围绕二汽建设进行”,其城市形态就是由二汽各个片区的工厂和生活区构成的。
《良匠开物》侧重建筑行业的技术史演变。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工建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国情的建造技术。如干打垒建筑、预制构件等,体现出建设者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湖北工建及其前身作为典型的流动三线建设单位,其数量之大、人员之众、作用之巨,理应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上述三本著作描绘了一个流动三线建设单位的完整历史图景,为学界理解三线建设乃至新中国工业化的多重意涵提供了案例。
该系列著作以大量的企业档案、官方文献、口述资料、实地调研和厂史厂志,立体多元地描述湖北工建在新中国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界理解新中国七十五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脉络和艰难转型,也能够提供解剖建筑行业史、城市规划史、营造技术史的案例。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07/302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