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重大工程频频落地,不断提升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和融合发展水平。近日,备受瞩目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为大湾区增添了一条新的跨海通道,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跨越障碍,促进融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意义重大。它不仅将珠海和江门两座城市的车程从之前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大湾区不断跨越江海阻隔,朝着提升内部融合发展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迈出关键性一步。
跨海跨江通道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目前已建成并实际运行的跨海跨江通道项目有多个,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通道群,成为大湾区内部城市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这些通道打破了地理阻隔,让不同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更加便利地流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与一般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设相比,跨海跨江通道的建设成本投入、技术复杂程度等都往往要高得多。黄茅海跨海通道总投资超130亿元,在建设过程中,既要确保航运通道安全通行,又要有效抵御强风,还要解决海洋腐蚀性强等技术问题。因此,几乎每一个跨海跨江“超级工程”的建设,都势必需要大量的技术攻关和创新。
技术攻坚,创造奇迹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过程中,就创下了多个首次: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国内高速公路桥梁中首次应用整幅式TY型桥墩;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统(BDS)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正是得益于大量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积累的经验,近年来我国跨海跨江通道项目的建设效率不断提升,像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仅历时四年,创造了“黄茅海速度”,而且也让更多地区对于修建相关“超级工程”看到了希望。
公开数据显示,自2005年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竣工,到2024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已经建成并投用超过35座跨海大桥。而目前从渤海湾到长三角,再到大湾区,仍有多个跨海跨江通道项目正处于规划或建设之中。可以说,跨海跨江通道的不断织密,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着不可替代的助力。
协同发展,共谋未来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除了缩短珠海和江门两座城市之间的车程,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角色。也就是说,它虽然直连的是珠海与江门,但实际上也意味着拉近了大湾区核心区与粤西地区的距离,为这两大区域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与广佛都市圈、深港经济圈两大龙头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这种区位优势,使得黄茅海跨海通道建好后,江门在湾区内部开始具备了一定的交通枢纽功能,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协同发展,则有了更高效的连接通道。
这种协同发展的意义重大。大湾区虽然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一直也有一个突出的发展短板,就是区域发展不够平衡。这主要体现在珠三角区域与非珠三角区域的不平衡,以及珠江东西两岸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不协调。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不仅珠江两岸的互联互通效率显著提升,也有助于东岸作为发展优势地区能够更好辐射带动西岸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的发展。
一方面,江门、珠海等西岸地区,可以借助新通道更好融入深圳、香港的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人才链、价值链,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东岸作为发展成熟区,也可以借此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江门是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目前开发强度仅有11.28%。
事实上,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在两岸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这个角度说,黄茅海跨海通道堪称是促进东西两岸共兴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展望未来,潜力无限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大湾区跨海通道群又添新成员,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更多跨海跨江通道项目也在规划或建设之中,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圈,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15/36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