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严寒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愈加凛冽,但江南的雪意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情。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骤降,降雪的可能性也变得最大。“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宋代诗人陆游的这句诗道出了江南人对雪的期盼。虽然江南的雪未必会如期而至,但与雪有关的文字和书画,却能让人感受到雪之境、雪之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说,大雪是农历十一月的节气,这时候气温已经降到一年中最低的一段时期,降雪的可能也变得最大。
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的风俗之一就是腌肉。到了大雪节气期间,许多居民的门口、窗台都会挂上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曰:“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由此可见,古人在大雪节气期间有赏雪的习俗,用各种方式来烘托雪景之美。
雪寒冷洁白,积雪覆盖之下,世界都变成一片冰清玉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雪景为题材的绘画数量众多,涉及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各画科。以山水画而言,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
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曾写出如下题文:“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从五代、宋元到明清,历代许多画家对雪景山水都颇有会心处,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或深得王摩诘之遗意,气韵简淡,意境悠远;或自出机杼,独具风神。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是雪景山水中的传世佳作。此图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画面洁净、清幽,恰当地表现出隆冬季节雪山寒林的萧索气氛,极具艺术感染力。
南唐画院学生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可以说是江南雪景山水的经典之作。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一片天赖,意境高雅幽远。值得一提的是,画前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唯一传世书法真迹:“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
明代画家唐寅的《柴门掩雪图》描绘雄伟险峻雪山图景,气势磅礴中又有清隽潇洒,人物与景色协调统一,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
吴门四家中的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有雪景山水传世,其中文徵明的雪景山水画存世较多。文徵明终生服儒科,深受儒家文化熏染,追求温润平和的风格,推崇精致、秀润、淡雅、含蓄的画风。这在其雪景山水中表现地也非常明显。《寒林晴雪图》虽然画了高山积雪的环境,却山崖滋润,树木舒挺,笼罩着温馨宁静的气氛。
清初画家弘仁的《西岩松雪图》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在描写雪意的书法作品中,除二王法帖外,北宋黄庭坚有同名的《雪寒帖》,此帖笔锋劲健,笔画遒丽古雅,字形洒脱飘逸,笔画转折应规入距,功力深厚。
雪意浓浓,寒凝初临,江南大地披上了新装。人们在与雪有关的文字和书画中感受雪之美、雪之境,为冬日的寒冷增添了一丝诗情画意。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07/302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