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与文化在AI时代的交融与探索: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24学术年会
2024年12月8日,由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主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的“‘AI时代与中西智慧’: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沪上从事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20余位学者参会。
开幕致辞:AI时代的智慧交融
年会开幕式由比较研究会秘书长刘梁剑教授主持。比较研究会会长童世骏教授致辞,提出AI时代中西智慧应当何为的问题。他指出,东西方智慧传统各有特点,中国传统以“忧患”为中心,西方传统以“惊奇”为核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不同的智慧传统,促进合作。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致辞,感谢与会者的莅临,介绍了同济大学“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融合”改革进展,并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场主题论坛:中西智慧的整全与协同
第一场主题论坛由复旦大学才清华副教授主持。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王天恩教授发言,提出“智慧”是信息较少的条件下对对象的深刻理解。中西哲学关于整体观照的机制各有特点。西方哲学通过概念思辨和逻辑体系解释外部物能世界,中国哲学通过经验思辨和观念体系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日常人伦。AI时代的大数据规模整全性体现出一种量化的整体观照。只有把量化的整体观照与质性的整体观照相结合,才能构成哲学整体观照的完整形态。
方旭东教授以儒家思想为视角,为“伴侣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使用提供辩护,探讨其对人类亲密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德安博教授从技术话语的傲慢出发,质疑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四种关于人工智能的观点。他认为,应该采取更谦逊的姿态思考人工智能,并借助对仪式的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
张永超教授反思人工智能神话与人性论悲歌,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的影响。他强调,要重新寻找人类努力的方向,包括回归真实人类的未来之路。
曹家慧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音乐语言的共情之思”的报告,探讨人工智能音乐专场音乐会与虚拟数字人全息演唱会等社会热点现象,认为人工智能音乐能够带来情感增强,但需要应对算法歧视问题。
第二场主题研讨:AI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第二场主题研讨由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副教授主持。施炎平教授认为,思考AI科技与中西智慧的关系是对当代哲学学人的挑战。他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认知“AI时代”的内涵实质;二是探求当代时代精神的本质;三是探讨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人文与科技、科技伦理与技术工具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樊志辉教授从AI时代的迷狂和忧思切入,探讨人性的原罪、技术进步的二律背反、人工智能的利弊以及解放的契机。他认为,人工智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合理应对。
朱义禄教授围绕理想人格,尤其是君子问题展开论述。他指出,AI时代如何做因应时势的君子,儒家理想人格可以为数智时代带来哪些改益,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郭美华教授对AI展开了关联性思考。她认为,哲学思考如何在AI发展的压力面前敞开自身的未知面向,让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绽放出来。哲学之思不必惊惧于AI的发展,反倒是在敞开自身的未知可能性的同时,依旧可以而且必须捍卫自身独立而自足的意义。
刘松青副教授以分析哲学的方法解读儒家思想,探讨“焉为君子”的问题。他强调,儒家思想中“人不知而不愠”的消极和积极理解,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王骏博士后以路德与阳明的哲学对话为视角,探讨心性与理解的关系。他认为,心性乃是理解前提,但是二者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有所不同。
自由讨论与闭幕总结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踊跃发言,就大会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并进行深度交流。
闭幕式由樊志辉教授主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谷继明教授做大会总结。
本次年会,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展开热烈讨论。中西哲学与文化在AI时代的交融与探索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焦点。年会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为中西智慧在AI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22/412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