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在举行的“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通过100余件作品,系统性地回顾了上海美院“城市山水”创作的发展历程。
“城市水墨”的概念
“城市水墨”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背景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艺术家们尝试以传统水墨语言反映现代都市景观和生活,探索都市的建筑、景观及生活。如今,“城市水墨”被认为兼具传统文化深度和现代性表达,将水墨语言与当代文化和精神相结合。
上海美院的“城市山水”
展览的序厅将“城市水墨”的历史与20世纪中期朱屺瞻、陆俨少、谢之光等画家描绘上海城市风景和新中国建设的作品衔接,展示了传统画家与当代“城市水墨”在笔墨技法和题材上的演变。
早在1992年,钱学森就提出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将传统山水画移植到现代,注入时代精神。上海美院作为身处上海这一现代大都市的艺术院校,其国画系师生自然而然地将城市作为创作的重要方向。陈家泠的《贵美静安》描绘了静安寺商圈的景象,展现了传统绘画语言的重构与创新。陆志文则以笔墨为名人故居立传,探索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神。
“笔墨構城”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唐勇力担任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后,发现上海美院国画系师生在城市题材的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笔墨画法与纯现代抽象绘画的局限,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展览中,上美国画系的在职教师们营造出各自不同的城市风景。毛冬华用墨骨积墨法画大都市;白璎以城市风景与人物交叠的形式,重新构建水墨表現形式和语言;贺戈萧以水墨写生的方式呈现城中园林之美;倪巍用中锋焦墨勾勒大都市的造型;周隽以勾线拼染表现石库门老建筑;何振华融入数字技术,在传统水墨画的介质上进行衍生和创新。
打破传统,拥抱未来
更年轻的校友和学生们则用水墨演绎了迪士尼乐园、世博双子山、G60等城市景观。他们打破了建筑平直的概念,并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此外,艺术家们还尝试将水墨与装置、影像及新媒体艺术结合,打破传统的二维平面限制,让水墨艺术与观众互动。
倪巍认为,“城市山水”的核心仍在于笔墨,“我们需要由广义向狭义回归,在横向拓展的同时纵向掘进,更中国,更当代,以深为新,而城市正是时代给予当代中国画的特别载体与进展的机缘。”
“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持续到12月15日,展出作品较为系统性地回顾了上海美院“城市山水”创作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山水”的未来命题。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09/313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