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抢购债券行为需理性审慎

金融机构抢购债券行为需理性审慎

近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债市出现了金融机构扎堆抢购长期国债等券种的现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有着广泛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扎堆抢购债券的行为存在诸多风险,不可取。

首先,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撑长期国债等券种收益率持续走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虽然安全资产短缺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扰动收益率,但长期经济增长预期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稳中有进,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显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向好,并不符合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的预期。

其次,监管部门已多次提示风险,并表态将“平衡债市供求”。央行在今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2%关口,明显偏离合理中枢,不断累积金融风险。7月1日,央行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累积。截至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低于2%,后续监管部门若出于防风险目的增加债市供给,或采取其他必要的监管措施,都将对债市走势形成重要影响,扎堆抢购债券的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负反馈”。

再次,扎堆“抢券”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对于配置型机构而言,买入长期国债等券种后,普遍会持有到期,当下收益率徘徊在2%左右,并不能有效提升投资业绩,如果负债端成本高于2%,还可能引发利差损等风险。对于交易型机构而言,长期国债等主要券种收益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已低于50个基点,持续下行的空间有限,赚取买卖价差或加杠杆赚取价差的行为性价比较低,还要面对市场反转的风险。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扎堆“抢券”行为不可取,并非是指金融机构不能配置长期国债等券种,合理配置债券是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必然选择。但是,金融机构在配置债券时,宜在综合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监管导向、投资性价比等的基础上,合理把握配置的时机和节奏,避免羊群效应引发风险。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后续也要持续提升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格局,避免对单一资产形成严重依赖。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07/29874.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7日 上午6:47
Next 2024年12月7日 上午6: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