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谱写新篇章,喜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
北京时间12月5日,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羌年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保护。
羌年,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在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届时,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羌年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它承载着羌族民众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是羌族文化空间的缩影。
从“急需保护”到“人类遗产”
2009年,“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羌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和文化全球化。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复兴羌年,包括设立羌年保护区、开展羌文化研究和教育、支持羌族艺人传承技艺等。
羌年的核心价值
羌年体现了羌族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独特世界观。羌族民众通过参加羌年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同时,羌年也维系着羌族民众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
羌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祭天祭祖、跳锅庄、唱羌歌、打花包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承载着羌族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羌年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近年来,羌族年轻人积极参与羌年活动,并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让羌年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羌族艺人也在不断创造新的羌年歌曲、舞蹈和器乐曲,丰富羌年的文化内涵。
世界认可,民族自豪
“羌年”喜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羌族文化的肯定,也增强了羌族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这将进一步推动羌年文化在国内外传承和发扬,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羌年,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将继续在羌族人的传承与创新的呵护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闪亮明珠。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2/06/295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