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二十载:演变与传承的交响曲
11月23日至24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二十年:变迁与延续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英国利兹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二十年来的变迁与延续。
英国著名学者大卫·赫斯蒙德夫教授发表题为《变化与延续:平台化音乐的全球传播》的主旨演讲,分析了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对音乐产业的影响。他指出,平台化音乐一方面推动了音乐的多样性和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隐私、监控和强迫性使用等问题。
会议围绕“数字化转型、平台经济、媒体与国家形象、劳动与主体性”等四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和新经济模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和创新。
在“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创新”分论坛上,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李雨丛分享了数字健身文化中的团结与合作。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讲师张淳则剖析了平台化脱口秀,揭示了其反映当代中国年轻都市人心态的独特喜剧风格。
在“数字时代的劳动、主体性和抵抗”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分析了反工作主播、游戏玩家及富士康工人主播三大群体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劳动形态演变及其个体抵抗的新形式。香港岭南大学创意与文化创新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那宇琦探讨了中国反工作主播现象,提出反工作文化的特征和困境。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潘竹涛则揭示了中国游戏产业中“肝客”群体的劳动控制与主体性之间的平衡和策略性反抗。
在“媒体再现与国际形象”分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者张洋分析了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生产,指出国际新闻报道是跨国权力结构与新闻专业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平台经济、人工智能与社会影响”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探讨了平台经济、人工智能及其对消费、商业和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许德娅关注了淘宝平台化对原创设计的破坏性影响。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李忠蔚从基础设施角度分析了中国音乐平台化的进程,提出数字平台是对网络和基础设施的管理策略。
研讨会最后以一场圆桌讨论作为收官,十位与会嘉宾围绕“变化与延续的思考”展开激烈辩论。他们聚焦“微创新”、“真实性”和“研究者对自身社会定位”等方面,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身份和立场,以及中西方对文化创新不同理解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路鹏程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二十年来的变迁与延续,是一曲交织着创新、传承、挑战和机遇的交响曲。本次研讨会为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的平台,对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1/30/250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