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踏入其上海故居,聆听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讲述巴金与书的故事。
巴金故居内,书籍占据了主楼各个房间。二楼书房中,书墙上摆放着巴金自己的作品、翻译作品和编辑出版的书,彰显了他的多重身份。其中,书柜中珍藏着近40种语种的外文书,反映了他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文学的深入研究。
巴金对书籍的热爱体现在他对藏书的重视上。1955年迁居武康路113号时,搬运书籍成为最繁重的任务。故居中,从三楼到车库,甚至卧室卫生间,都曾摆满书籍。晚年,巴金开始将藏书无偿捐赠给各个机构,希望这些书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书房里有两张书桌,见证了巴金文学创作的历程。朴素的墨绿色书桌上,摆放着巴金用过的物品和来自家乡四川的陶瓷恐龙雕塑,寄托着他对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敬佩。走廊上的书桌上,萧珊的黑白照片和托尔斯泰的铜质浮雕小像无声地陪伴着巴金。
巴金以托尔斯泰为榜样,追求“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在晚年的《随想录》中,他倾注了真实的思想和心里的话。尽管生病和意外不断,但巴金坚持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真话的书”。
巴金的文学传承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对文学事业的无私奉献上。他创办的文学杂志《收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阵地,扶植了一代代青年作家。他对青年作家的鼓励和支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希望。
120年后的今天,巴金的“说真话”精神和对文学的热爱依然激励着后辈。他的故居不仅是一座保存着珍贵藏书的博物馆,更是一个见证文学传承和时代变迁的宝贵场所,引领着人们铭记历史,延续文化薪火。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xzxci.cn/2024/11/25/22342.shtml